《最后一课》教学感悟 三月中旬,我在初一⑵班讲了《最后一课》。 这是一篇经典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我期待着师生互动,获得成功。 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因此,我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二,理解和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一节课由情景导入后,我详尽的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讲到了普法战争前欧洲的政治格局,讲了西班牙革命,讲了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还讲了我大约花了五分钟左右。我讲完背景时,心中便有一种感受:学生并没有听进去什么,不过是我一个人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罢了。这一部分该不该讲了,完全应该,假如学生不了解小说的时代北背景,学生又怎么能体验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呢?但不是我这种讲法。事后想想应该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因此后续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决定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进行一次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训练。按往常,在布置学生阅读时,无论如何要提出一、二条阅读要求或一、二个思考问题。这种阅读方式目标明确,但其弊端也是极其明显的,那就是这种阅读方式多少会让学生产生压力,致使部分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及困惑。 我想,在这一阶段,我没有干预学生的阅读,学生应该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体会的空间。但令我难堪的是,教室里沉默了1~2分钟,竟没有一个举手。面对这一尴尬的场面,我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启发。 我说:你能说说课文的目的含义吗?这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平常上课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要写这些不同呢?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我一口气提出七、八个诸如此类的问题。 又过了1~2分钟,陆续有几个同学举手,举手的就是平常爱举手的那么几个同学,其他大部分同学难道永远就是课堂的看客而已,我很是不满意。假如照往常,由这几个学生说说,就可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但我决心要让大多数同学融入课堂。我对同学们说:有一个成语叫教学相长,意思是说,教和学两个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课堂是老师教学的主战场,是同学们学习的主阵地。在老师的心目中,好的课堂应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起,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而不是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在台下水波不兴。老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既感到无奈,更感到心烦。 讲完这一席话后,我有布置同学们重新进行阅读,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