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高考英语改革的看法 近日,全国高考的改革方案正式落地的消息不胫而走,部分媒体对英语高考改为一年多考、英语降分语文提分等种种说法言之凿凿,引发坊间热议,官方则不断辟谣。 语言学习具有鲜亮的功利性 李行健: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教育部语用所讨论员 英语今后高考统考,进行社会化考试,或者英语降分,语文提分,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探讨英语和语文考试改革的未来走向问题,不是比较哪种语言更重要,而是促其理性回归、各得其所。 当年推广普通话,安徽籍保姆热情很高,为什么?语言不通,在北京找工作就难。任何语言都是一种工具。语言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有需求就重要。功利不可避开,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语言必须形成能力才有效,如半途而废或今后不需要使用,都是严重的浪费。 母语是什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小学教授母语,应重点培育学生使用这种工具沟通和实践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我们讲文以载道,现有的语文教学思想性、政治性较强,对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作用注意不够。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大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大于对语文作为工具的掌握。思想道德教育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像某些人讲的那样,幼儿园教孩子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教育学生不要随地吐痰。 一次性压力变成持续性折腾 陆建非: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跨文化交际讨论会会长 得英语者得天下,这是夸大事实,英语只不过很多人能说、在说、容易说而已。但是说拿英语开刀来证明一种文化自信,那是夜郎自大。 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等或许成为新招,然而,对于不甘落后,锱铢必较的考试族来说,一次性压力定会变成持续性折腾,学校成本也随之转嫁给家庭。因此,注重中学课业成绩、分类指导教学、运用信息化手段连接和扩大校内外语义场,使英语变成兴趣而非噩梦等理念和举措,应成为现实驱动的正道。 英语考试被妖魔化之后,人们又将母语的弱化归罪于英语,说它挤占了母文化的时间与空间。假如孩子不学英语,语文水平就会提高吗?一定程度上,母语水准下滑,主要是信息时代的浅阅读、少阅读所致。记忆、阅读、交际模式彻底颠覆,汉字书写生疏,直面沟通木讷,小说诗歌冷落,自然情趣退化。 仍有条框,很容易把活的语文教死。 陈跃红: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中高考的改革,给英语降温,给语文加码,如此语文就能王者归来吗?不见得。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