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 2《赤壁赋》参考资料1 .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 今四川眉山 ) 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又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苏轼在青少年时代,就聪颖好学。嘉祐元年 (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枯六年应中制科人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不久,父亲苏洵在汴京病故,苏轼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1069) 初,苏轼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异见,苏轼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 (1079) ,苏轼罹“乌台诗案”,政敌罗织罪名,诬蔑苏轼以诗文诽谤朝廷,苏轼被捕下狱,受尽折磨。苏轼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祐元年 (1086) ,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枯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被迫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在外任职期间,苏轼努力进行兴利除弊,很有政声。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枯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 ( 今广东英德 ) 、惠州 ( 今广东惠州 ) ,一直远放到儋州 ( 今海南儋县 ) 。直到元符三年 (1100) ,宋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于建中靖国元年 (1101) 七月病逝于常州。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 《答谢民师书》 ) ,要敢于革新独创,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书吴道子画后》 ) 。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