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原理物理教案 功的原理物理教案 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功的原理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的原理物理教案 1 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要求 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2.课本章后习题 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老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 1.08×107 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 1 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 1 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 w=f·s=G·h=1牛×1 米=1 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 1 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 l、2。 学生自己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明确实验目的是讨论使用杠杆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做的功与杠杆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 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 14—5 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 G=mg。 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 和手移动的距离 s。 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讨论的是理想机械。 按课文实验 1、2,并参照图 13—4、图 13—5 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 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老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 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 f·s 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 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 f·s 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 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