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温故而知新”新解 对于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熹的解释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经典。他说: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论语集注》)着眼于教育学的解读,把温故而知新视为为师的重要条件。平心而论,朱熹的理解应该说是对的,但假如仅此而已,恐怕又是不够的。孔子的言说都是有其情境和针对性的。通过对《论语》的分析,我们认为,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统摄了孔子对待整个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他是通过言说为师的具体事实来阐发其认识论的一般。本文尝试从《论语》的记载探讨温故而知新的内涵,以及孔子自身是如何温故而知新的。 一、何谓故 从普遍的意义上看,一切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构成都是可以为后人所用的故。在孔子那里,可以分为两类:由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所以,古代的典籍就成了故的主要部分,这一类是故文本的形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以及成文的典章制度。在这一方面,孔子主张博学于文。另一类是非文本形式,主要是指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礼仪习俗知识。孔子所强调的闻见之知,就属此类。在孔子那里,所有的故都可能成为学习的资源。如子贡所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但是,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有选择地述。这种选择就是既述又作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对当时流传的三千多首诗歌,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成《诗经》。为他的学生以及后来的人选取了有价值的可以知新的典籍。 二、故何以有知新的价值 故自身不会产生新,因为新的产生要依赖于主体的资质和其所处的情境。但是故必有某种品质才能使主体知新。这种品质就是故中所体现出来可以迁移到新情境中的抽象道理。这个抽象的道理就是孔子所说的一。孔子的言说方式虽是泛应曲当,用各不同(《论语集注》),针对不同的具体人事情境而有不同言说,但其道却是一以贯之,他对子贡说:予一以贯之 D《论语?卫灵公》E。又对曾子也同样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D《论语?里仁》E。虽然,这里的一据曾子的理解是忠恕而已,也有具体的所指,但是我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