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点训练二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复习方略]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等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而对表现手法的判断则掌握不准,失分较多。这不仅因为高考命题灵活,对表现手法概念的理解有出入,更因为表现手法种类多且易混淆。因此,二轮复习必经抓住这个“牛鼻子”。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岑参三十始一命②,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命:指卑微的官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替代隐逸生活。赏析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从诗中看来岑参对其初授官职并不那么感兴趣,流露了一种矛盾心情: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所以赴官时对原来的隐居地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深情。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岁时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颔联诗人自嘲因为家无产业为生活所迫,不敢对这来之不易的小小官职有不屑之意。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尾联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2.(2014·重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这道题只要求写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简单。要正确解答这道题,需要先找出描写燕子的内容来。第一处“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燕子仿佛也有了人的思想,有了人的感情。第二处“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句子,可以说是用典。第三处“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这是作者想象之景,是假设之景,是虚写。如果说第一处是实写,这里就是虚写,虚实结合。赏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中间三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抒发痛惜衰败之感。精准审题(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简析。3.该诗是如何抒情(描写)的?4.请赏析某句(某联、某片)的妙处。(二)审题要点1.审概念。题干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包括所有的艺术技巧,等同于“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狭义的,专指与修辞手法相并列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等。如果不明确,权且用“先狭后广”的思路作答。2.审明暗。明考型是指题干要求直接答出表现手法,如“设问方式”1、2;暗考型是指题干要求“赏析”“怎样描写(抒情、表现)”,一般要答出表现手法。3.审数量。就是看清题干要求答表现手法的数量。如题干中有“哪种”“何种”“最主要”等字眼,则只能答一个;如果有几个同时满足,则要“多中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