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前认知必备目标导航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重点)2.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重点)4.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难点)5.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难点)要点导读教材创新研读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 1 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召开: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图文探究:读有图。思考:1978 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从中国对内视角来看,怎样理解“21 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 年”?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中国对内的视角来看,如:1978 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等。【领悟整合】知识点 2 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初步实行:1978 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2)普遍实行:1983 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意义:①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 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 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③ 促进了城市的改革。议一议: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当时有 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的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2)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3)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产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推广的。(4)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