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课标要求】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考向瞭望】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知识梳理】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直到 18 世纪中期,人们一起以为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二)1771 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三)1779 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了植物体的绿叶在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四)1785 年,随着空气组成成分的发现,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 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五)1864 年,德国的萨克斯的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六)1939 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七)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最终探明了 CO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的几个重要实验分析(一)普利斯特利的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密闭玻璃罩+绿色植物+蜡烛(不易熄灭)[或小鼠(不易窒息死亡)]。2、实验分析(1)缺少空白对照,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应将点燃的蜡烛和小鼠分别单独置于玻璃罩内,作为空白对照。(2)没有认识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3)限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明确植物更新气体的成分。(二)萨克斯的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黑暗中饥饿处理的绿叶一半曝光用碘蒸气处理变蓝,另一半遮光用碘蒸气处理不变蓝。2、实验分析(1)设置了自身对照,自变量为照光和遮光,因变量是颜色变化(有无淀粉生成)。(2)实验的关键是饥饿处理,以使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在用碘处理之前应用热酒精对叶片进行脱绿处理。(3)本实验除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外,还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三)鲁宾和卡门的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论H218O+CO2→植物→18 O 2;H2O+C18O2→植物→O2。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全部来自水。2、实验分析设置了对照实验,自变量是标记物质( H 218 O 和 C 18 O 2),因变量是 O2 的放射性。【思考感悟】叶绿体的两层膜应是什么颜色,其意义是什么?应为无色。有利于透过各种波长的光。【基础训练】1、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CO2。他在两支试管里装入蓝色的 BTB 溶液(这种溶液在酸性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