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尺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 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分析归纳的方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教学分析? 重点:流的形成以及分布? 难点:流的成因以及世界分布规律? 关键:洋流以及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关系三、教学提纲1、引入:回顾“自然界的水循环”,再次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视角从全球的角度和大尺度的范围转移到中尺度的具体的海洋上,学习和分析海水的运动2、说明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理清学习任务的思路和明确学习的线索,根据线索逐一探究? 什么是洋流?? 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洋流分布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3、假设海水运动平台,从简单开始建立理想模式,分析并理想模式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总结出理想模式洋流特征和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反气旋型环流? 高纬度海区气旋型环流4、从假设的理想模式迁移到真实的地球情境上,分析理想模式和真实情境的区别,明确海陆差异的客观存在,综合确认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进而分析总结出真实模式的洋流特征和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反气旋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气旋型环流)? 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5、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引出下一课时的思考内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题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用心 爱心 专心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并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回顾——播放:“自然界水循环”的形象的动画……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研究的“自然界水循环”是在一个怎样的地理尺度和地理视角上进行?引申:研究事物的一般程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那么从空间位置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界水体的整体有哪些局部组成?比重最大的水体是什么?为什么?点题:研究的视角从整体转移到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