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倒装句翻译方法_ 遇倒装句翻译需用移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 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例 1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译:不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例 1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 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 不译。 例 2 夫晋,何厌之有?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例 2 何厌译时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 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 例 3 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号予也。 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例 3 不吾予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吾放到动词予的后面。译为不肯给我。 (3)定语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 +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例 1 蚓无爪牙之筋骨之甲。 译: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找到。 例 2 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 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 例 3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有一个吹洞萧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例 3 二有吹洞萧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 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后是动词;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但 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 者结构如下:宾语前置句(名词,作宾语)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点置句:爪牙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锐利的爪牙,强筋的筋骨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例 1,不拘与时,学与余。 译:不受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例 2 多于南亩之农夫。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也可译为:徘彻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例 4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想要将队伍秘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在上面例 1、例 2、例 4,于时于余于南亩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