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北师大版) 课 时 教 案 执教孙俪心 课题 平均数(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初步掌握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且知道了统计的一些小知识。知道了对一些数据要进行分类统计,会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记观察的结果。而且,学生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小组合作、沟通学习的一些能力,为今日的教学打下了一定基础。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进展性。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理解与沟通等数学活动。 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的。而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合作沟通,力求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体会统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统计后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读懂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推断和决策。 培育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育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参加意识; 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创新目标】 1、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育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