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水调歌头蔡伸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解析:木叶、菊花是典型的秋天的意象,“”古诗中很常见。云屯就是像云一样驻扎,运用了比喻修辞。答案:①木叶下、菊花黄;②比喻,许多的骑兵像云一样驻扎在原野上。(答夸张亦可)(2)“”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请简要概括。答:“解析:从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可知英雄“”“”不在的凄凉;从自笑如今霜鬓可“”“”知感慨自己年老体衰;从漂泊水云乡可知词人羁旅飘零之苦;从已矣功名志可知作者感叹功业无成。答案: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野田黄雀行①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②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③苍天,来下谢少年。【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心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被杀之时。②捎:挥击,削破。③摩:接近,迫近。★(1)“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解析:分析这两句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两句的手法是起兴,暗示自己的险恶处境,然后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这两句包含的情感,即悲愤,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答案:开头两句托物起兴(或用比兴手法),以树大招风、海阔生波来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处境,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与忧惧,同时奠定了诗歌悲凉的感情基调。★(2)诗歌是怎样以对比手法来塑造少年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题目要求从对比角度分析,因此要看看诗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是怎样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比较明显的有黄雀与鹞对比“,”“”罗家与少年对比,投罗网的雀和得飞的雀对比。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①以黄雀的弱小与鹞的凶狠作对比,表达少年对强权的愤恨之情;②以罗家得雀的喜悦和少年见雀被俘的悲苦心情作对比,表达少年眼见弱小被欺凌而无能为力的悲苦心境;③以黄雀投罗的实写和脱网高飞的虚写作对比,表达少年救助友人的心愿;④以初“”“”时对利剑不在掌的叹恨和结尾对拔剑捎罗网的向往作对比,表达少年对济难之权的希冀和实现凌云壮志的憧憬。3.(2015·陕西省宝鸡市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金陵怀古王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诗歌的第三联用了两个叠音词,试分析其效果。答:解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炼意、炼境、炼结构、炼手法,此题主要是炼境,答题时具体分析对景物描绘的作用,然后概括意境。“”“”答案: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此联用两个叠音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萧瑟、惨淡的秋景图。★(2)从结构上分析尾联的作用。答:解析:这是一道分析尾联作用的题目,答题时先概括此联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作用主要为点明主旨和照应。答案:这是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故国凄”“”“”“”凉与江城满目秋照应,谁与问与独上照应,全诗结构严谨。4.(2015·湖北黄冈高三质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1)“”白云红叶两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