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讲 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1.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其实质是水资源供与需的平衡问题。产生原因对策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2.土地资源问题随着人口增长,除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外,我国土地资源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耕地资源短缺① 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建设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灾毁耕地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均面积急剧减少;② 优质耕地少,总体质量不高;③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2)土地退化:由于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及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危害,土地资源退化严重。(3)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①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为此可以营造防护林带,包括水源涵养林带、水土保持林带、防风固沙林带等;另外,采用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如修筑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保护性犁地等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②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土地开发: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对象,主要是农村无用的沟坝、不平整的道路沟渠、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工矿建设占用地和废弃地;城市不合理用地。土地整理的目的,是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的质量。通过平整土地、旧村归并,退宅还耕、矿区土地复垦等措施,开发整理土地,补充耕地。[温馨提示] 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并非单指扩大耕地面积,也包括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措施。若是不顾当地的生态环境要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反而引起土地退化。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开垦新的宜农地来实现。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还要做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沼泽,做到开发耕地与保护环境相协调。3.矿产资源问题(1)供需矛盾突出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