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去雕饰听《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上周,倾听了我们年级张晓琼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这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哨的环节,但张老师天然去雕饰,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风格求真务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育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小语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文章主要讲述了毛主席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作出艰难抉择的过程,表现出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说实话,这是一篇比较难处理的课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通过查资料,学生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文中表现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小学生是极少有体验的,因此让学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就成了教学这篇课文成功的关键。张老师的这堂课,在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引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方面,设计得很巧妙,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执教这类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知人论世,营造氛围 当今小学生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关事迹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有不小难度。因此,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很重视这一点,并做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张老师课前让学生动手收集了抗美援朝的一些资料。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呈现资料,而是把资料展示与课前精彩两分钟展示有机结合起来,请展示的同学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老师把与课文相关的重要信息板书到黑板上。特别板书抗美援朝的目的其实就是保家卫国,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又为课堂营造了氛围,为学生解读文本做了知识铺垫。 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张老师巧妙而自然地补充了毛岸英成长经历、牺牲经过等内容;最后总结深化时,又补充了此前为了革命,毛主席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由于时机把握恰当,过渡自然,这些资料的补充,并不让人觉得累赘、多余。反而让学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