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公众参与(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课标解读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含义。2.利用某些资料,让学生明确每个公民在公众参与中应有的行为和责任。3.通过绿色消费、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公众参与中每个公民应有的行为与准则。4.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以当前的雾霾天气污染,需要我们大众人人参与来治理引入新课。课前预习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讨论解决[思考交流]。→步骤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检查预习效果。→步骤 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 1”中[问题导思]。→步骤 3:教师通过讲解[例 1],总结其中规律方法。↓ 步骤 6:师生共同回忆本节主要内容,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 5:教师先讲解规律方法,用[例 2]来验证。←步骤 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 2”中[问题导思]。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含义。2.明确每个公民在公众参与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3.认识在公众参与中每个公民应有的行为和准则。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态度、责任与行为准则。(重点)1公众参与的含义1.含义: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2.意义: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广大民众参与基础上的,保护环境也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特别是青少年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3.公民的环境权(1)狭义:公民在良好环境中生活和生产的权利。(2)广义:包括知情权、检举控告权和参与管理权。1.保护环境为什么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提示】 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广大民众参与基础上的,保护环境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特别是青少年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广大青少年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公众参与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1.态度(1)必须具有正确的环境观念,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和动机。(2)要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基本意识。2.责任(1)要创造利于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2)要倡导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劳动。(3)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提倡适度消费。(4)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从理念到行动深入日常生活。公众参与中应有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实行家庭绿色消费使资源和有毒原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到最少;产生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