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学问的经过,叙述了西方哲学史的进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知我们应当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索。最终,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索,都会用简单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第2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并哲学性的思索。但假如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也没有必要支配如此曲折的情节。采纳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爱好,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索。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准确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或许就是我们的世界。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阅历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索。第3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我们不防采纳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才智的世界,梦的世界)。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乔斯坦#8226;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生气。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赐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第4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我们留意到在支配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索。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阅历主义时才告知我们的。这不正证明白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始终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的确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索,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阅历,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于是,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阅历,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消失,还有从一开头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索从而证明白自己的不存在,或者第5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假如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虚构出来的。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还没有让他们经受“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阅历,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