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 2014-2015 学年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3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节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解析: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又是主要集中在本节。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1、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曲线解析:1、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与“J”型曲线作比较。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学习本模块科学方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尝试根据细菌繁殖速率的假设,建构细菌种群的增长模型,并设法进行验证;同时尝试进行模型形式的转换。关于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材介绍了四种情况:“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应当注意分析出现这些情况的条件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问题与例题】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 20 min 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1)细菌在适宜环境中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2)n 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2 n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有: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等,对模型进行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数学模型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小结:关系时间K种群大小(1)如果用 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 λ 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 表示 t 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 为多少? 。(2)种群的“J”型增长:在 和 条件充裕、 适宜、没有 等理想条件下,种群个体数量往往会呈 增长 ,若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大致呈“J”型。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增长曲线:在 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的增长曲线。 “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 、 、有 存在等非理想条件。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称为“环境容纳量──K 值”。同一种群的 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3.重点梳理: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比较项 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环境资源有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数量连续增加,N t=N 0λ t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