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三篇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三篇 【篇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70 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日,我想带着大家从我父亲的 70 年人生经历来看祖国这 70 年来的进展变化。 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 父亲出生于 1947 年,比新中国成立早了两年,没有能赶上叫“国庆”或者“建国”。4 岁时,父亲随祖父母由苏州迁居**,在**的第一个家位于田基浜,在辅仁校歌里提及的“将军桥”附近,所以父亲总觉得自己后来与二中(辅仁中学)多年的缘分应是源于此。作为医务工作者的祖父母工作繁忙,为了方便就近上班,带着父亲和他的两个妹妹数度搬迁,从田基浜到小娄巷,最后定居大娄巷。就读于大娄巷小学(也称唐氏小学)的那段时间,父亲放学后常和同伴们在野园里**市第一人民医院(现人民医院)食堂(现为苏宁广场)附近嬉戏玩耍。当时虽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但是父亲和他的小伙伴们的欢乐也简单朴素。1960 年,父亲又随祖父母搬迁到了位于槐古新村的一院职工宿舍楼,一家五口过得平淡而幸福。同年他考上了**市二中,在二中求学的 6 年里也是父亲常常念叨的美好时间,他遇到了令人敬佩的好老师和肝胆相照的好同学,收获颇丰,并且确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 曲折难忘的知青岁月 1960 年代末期,文革风雨来袭,假如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晚来三个月,或许父亲就能跟他的同学们一起通过高考,跨入高等院校的大门。然而,一场风雨,十年光阴,人生由此转向。1968 年,父亲与他的许多同学一起来到了盐城专区大丰县草捻公社,成为众多知识青年中的一员。经历了一年的辛苦劳作后,他被选去生产队的小学里当老师,因为表现出色,很快又被调去戴帽子小学的初中班教数学。在这短暂的老师生涯中,还被派去大丰县上过师训班,也算是受过相对正规的培训。少年时的我曾翻看过父亲当时的备课笔记,字迹工整,条理清楚。我多次问父亲为什么没有继续从事老师这个职业,他总是简单的一句“我们那个年代不流行做老师”而带过。我总觉得这也是父亲的遗憾之一,否则他也不会坚持让我从事老师这个行业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算完成了父亲的梦想吧。 一波三折的大学梦想 1974 年,父亲因家中老人身边无人,落实政策返城。当时返程知青的工作是国家分配的,父亲被分配去了一家区办集体企业,先后从事过漆工、木工等不同的工种。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