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诗词的艺术手法 3贺赏云: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新索身轻常趁势,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邹水轩词鉴》)王士祯评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时也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彼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花草蒙拾》) 刘熙载曾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李太白为近。(《艺概》)杜甫被人称为诗圣,他用自己的诗歌写下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刘熙载把苏词比作杜诗,确有点言过其实,但他看到苏轼诗、词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肯定苏轼自觉地以诗为词的观点还是正确的。 人们论苏轼的诗,说它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然开阖,千变万态(刘克庄《后村诗话》)。苏轼的词比不上他的诗那样宽广多姿,但细心地考察他的词,就会从中发现,在他的词作中,仅刻画的人物就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念奴娇)的历史英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慷慨壮士;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的淳朴农人;相排踏破菁罗裙(浣溪沙)的俏皮姑娘;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的意气少年;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匆匆行人。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熙载说他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无人不可写。 以诗为词虽然兼赅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超出下列范围,即由比较狭窄地反映士大夫有关男女关系方面的生活,扩大到比较广泛地反映士大夫的其他许多方面的生活,或者说,由专门反映比较放浪的生活,扩大到也同时反映比较高雅的生活而已。(沈祖芬木《宋词赏析附录》)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的话说: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论调,则当是点字断句;论意,则当是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这里说的文自为文,歌自为歌,歌不碍文,文不碍歌,表现了苏轼冲破音律束缚的大胆创新精神,他是把作新词当作长短句诗来写的。既然新词就是长短句诗,则壮志可以入词,理趣可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