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 2013 届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4 专题一复习提纲 教案一、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儒家创始人)(政治):核心是“ 仁 ” 与 “ 礼 ”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对鬼神敬而远之,民本思想(教育):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因材施教、启发式、学思并重等教学方法(编纂): 《诗》《书》《礼》《易》 《乐》 《春秋》 统称“六经” (2)、孟子 “亚圣”(政治):仁政学说(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 (人性论) 人性本善 (3)、荀子(天人关系): “ 天行有常 ” 、 “ 制天命而用之 ” (政治): “君舟民水 ” 、礼法并施 (人性论): “ 性恶论 ” 2、道家(1)老子(李耳)哲学: 核心 “ 道 ” ,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 弱者道之用 ” (朴素辩证法)政治: “ 无为而 治 ” 、 “小国寡民”社会(2)、庄子(哲学):道”乃世界最高原则 、“ 齐物 ” 、“逍遥”《庄子》文章特点:想像丰富,善于用寓言讲道理,浪漫主义3、法家(1)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2)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思想专制(3)韩非:“法”、“术”、“势”结合,“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4、墨家墨子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 ” 、 “ 非攻 ” 、 “ 尚贤 ” 、 “ 尚同 ” “ 节葬 ” 、节俭 等贡献: 认识论“三表” 法 、 逻辑学、二、儒学兴起1、“焚书坑儒”批判:对先秦文化的粗暴否定(实质:文化专制) 经过:汉武帝起贤良文学, 2、罢黜百家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核心: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 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时间:汉武帝时3、太学的出现: 意义: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生参政:“太学清议”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变化:“世官制”(先秦)—察举制(秦汉)—科举制(隋唐以后)(2)影响(书 P10)三、宋明理学1、理学创立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的困境:玄学、道教、佛教冲击1(2)唐代复兴儒学:韩愈(“道统”)、李翱(从“性命之源”理解)(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要求以唐为鉴复兴儒学2、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周敦颐:天人合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2)邵雍:重新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