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靠得更近——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在孩子小的时候,许多父母会通过讲故事、唱摇篮曲来哄孩子入睡,可等孩子长大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却变得越来越少了。缺少沟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假如在孩子入睡前我们能一起坐下来清理一天的“垃圾”,不让忧愁过夜,这是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呢?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家长如何与孩子做有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探讨的话题。 常听不少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话,好好地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然,道理比你还多,有时还把我们父母的话看成是没有意义的唠叨,总之一个字——烦!父母为孩子烦,孩子嫌父母烦。这样,父母和孩子能坐下来沟通才怪! 但问题出在哪里?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还是沟通方法的问题? 也许孩子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更多的问题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内心的担忧、语气的急促,使谈话变得不讲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绪的宣泄,如此,便容易使听者产生排斥、逆反心理,沟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沟通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这一基础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一、理解尊重,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绝大多数的家长在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时总把自己放在优势的位置,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品或者是没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来看待,采纳一种不容对方置疑的、教训的语气和孩子进行沟通。说话时总是用诸如“不行!应该!听我的!这样做!……”的表达方式。它往往与命令、斥责、否定、训诫、威胁甚至是暴力等相联系,效果是最差的。切记与暴力语言损害孩子,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故事一:男主成绩不好,一事无成。所以,男主的爸爸总是嫌弃男主丢人,并且总是在嘴边念叨。男主很小就辍学在家帮忙照看家中开的饭馆,结果面对饭馆的店长总是来这边抢客人,并且嘲笑男主丢人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男主一怒之下砍伤了店长……在狱中,男主的爸爸也没有来看过男主,因为嫌他丢人!故事二:男主从小父母离异,男主跟着妈妈。而男主的妈妈常常把气撒在男主身上,叫他去死。男主初中辍学之后去了理发店当小工,一次不小心把客户烫到了,道歉之后店长依旧很生气的叫他去死。男主最后将店长捅死……暴力语言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阴影,最终导致孩子从自卑的极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