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香蕉》示范课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 1、前面已进行“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爱动脑筋,同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而且我跟班两年多的互教互学,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新知的方法。分东西在前面几节教学中都已经经历多次操作,但由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抽象概括和表述能力高低不一,加之操作学具很粗陋,所以主要是借助学校远程教育能起到形象具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由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 2、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认识除法算式,掌握它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除法算式与等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解决生活问题,并能区分这种方法和其他三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能更好的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木棍代替香蕉平均的帮小猴子分香蕉(揭题:分香蕉)。 2、口述操作过程转化成计算过程,并引出数学的解题方法,÷ (三)尝试练习,进展思维。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总结升华,整理知识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数学知识? (五)能力拓展,课后布置: 师设疑问: 1、有什么方法很快的知道除数的商呢? 2、有十几个苹果,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或者 6 个小朋友,都剩下 1 个,想一想,有多少个苹果? (一)复习引新。 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场争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集体操作——个人演示——归纳总结 2、认识与书写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尝试练习,进展思维。 1、新知识的练习与巩固 2、对比计算方法,说区别 (四)总结升华,整理知识 (五)能力拓展,课后布置: (一)复习引新。 复习已学的三种计算方法,引出话题认识最后一种运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强调平均分,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转化成用计算(除法)解决。 (三)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