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的设计》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这样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进展。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进展”理念的指导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制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进展的作用呢? 设计趣味性作业 小学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合理的数学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进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在全面实施素养的今日,老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出发,既要在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设计作业,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制造性的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 设计探究性作业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究者。 1。观察性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2。调查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 3。操作性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设计生活性作业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案美;(2)找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 这样,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又从生活中发现了数学无处不在。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育了与人合作、收集、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制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设计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