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培育和进展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事实上,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应该贯穿于老师教学的全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结合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培育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推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假如老师对此认识不够,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或者虽然有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愿望,但由于方法不够妥当,效果就不够好,甚至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讨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一、明确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是否能真正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对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比较明确地认识。认识明确了,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起来,而重视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培育效果的好差。对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我是从以下“四个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的。(一)是正确实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依据培育人才的目标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所以,就应该遵循课标所制定的目的,仔细自觉地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要克服的是“教”与“学”存在的重结论,轻思维过程的毛病。如在讲“商不变的性质”的时,可以根据 6÷3=2;60÷30=2;600÷300=2;6000÷3000=2 一组题,又出另一组题:(6×2)÷(3×2)=2;(6×3)÷(3×3)=2;(6×4)÷(3×4)=2;(6×5)÷(3×5)=2。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思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被除数与除数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其商不变的理解程度,同时又培育了学生归纳、抽象能力。像这样坚持对学生引导训练,逐步形成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二)是更好地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需要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其思维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自然的提高,而应该分层次的进行培育,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已达到认识活动的高阶段。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培育,像爬山一样,顺着坡度,由低到高地训练。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多地给一些直观、具体的材料,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片的表象进行思维;中年级则逐渐抽象出一些图形,实现由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