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节 大战的新阶段素材闪击战 集中大量的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目的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使用。 闪击战的理论是基于诸多军事理论家的观点。诸如,德国军事家施里芬关于采取战略迂回和包围,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还有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西线“静坐战” 又称“假战争”或“奇怪的战争”。1939 年 9 月 3 日英法对德宣战后,在德国西部边境的英法联军与德军隔壕相峙,没有采取重大军事行动。据德军最高统帅部 10 月 18 日宣布,德军在西线的总损失是:阵亡 196 人,受伤 356 人,失踪 144 人。在此期间法国被俘者有 689人。驻法英军到 1939 年 12 月 9 日才阵亡 1 人。战争爆发之初,西线德军只有 20 多个师,而法军则超过 80 个师。德军将领凯特尔认为:“假使法国发动进攻,他们所遇到的将是德国的一道军事纸屏,而不是真正的防御。” 由于英法没有放弃绥靖政策,指望希特勒会继续东进,加之军事思想陈旧,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的观念根深蒂固,迷信马奇诺防线,使波兰孤军奋战,也使自己坐失良机。正如英国军事家富勒所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 26 个[德国]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希特勒占领波兰解除后顾之忧,随即挥师西进,英法自食苦果。 马奇诺防线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防御体系。以马奇诺的姓氏命名。1929 年 12 月马奇诺任法国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 1930 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 1936 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 60 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 1 200 万立方米。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 390 千米。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域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 4~14 千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