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于引导中追寻高效》 毫无疑问,课堂要想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中无所事事,相反,更需要冷静地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应如何有效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老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高效课堂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适机予以引导,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多的体验、猎取更多知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进展和成长。一、创设探究情境——导趣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主张“让孩子们欢乐学习”,为此她构建了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情境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制造性地学习。”因而,课伊始,老师要根据课型、学情创设有效情境,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1. 课始导趣,激发探究欲望课始的情境创设,可为学生架设起探究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在教学伊始时,老师可采纳语言激趣、图画激趣、表演激趣、游戏激趣等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将整篇课文放置于“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玩、辩论、欣赏、表演、游戏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如在学习《鲸》这篇说明文时,老师可走出一般说明文的引导范式,以“老师想在家里养一头鲸,行不行?”这个话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课文中找出反驳老师的理由(也即本课的几个重点):鲸必须在海里生活,而家里没有海水?鲸太大,家里根本放不下……在此基础上,老师接着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呢?请圈出体现鲸“大”的句子……由此,整堂课以一个看似可笑,但学生深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让鲸这个庞大的海洋动物似乎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情境创设可谓“举重若轻”。又如学习《画家乡》一课时,可将整节课放置于“观画展、赏美景”的大情境中,将五幅插图作为画展中的作品,五段课文作为每幅画的解说词。学生则当观众,通过“赏画、品画、作画”三个版块,达成识字写字、感受美景、表达情感的目标,使整节课景美情真 、情趣盎然。这种“大情境”的形式,以改变以往中规中矩、亦步亦趋的学习状态,新颖而活泼,往往比“小情境”更有效果、更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自然也能达到高效。2.课中导趣,延续探究激情学生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老师都要注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