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学案学习目标 1、理解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虚词:于,为。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3、提高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学习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学习方法 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预习学案】1、认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 六一居士 、香山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 宋代 (朝代)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2、整体感知课文。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第二部分(第 2、3 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第 2 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被写人《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是这个故事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事亦有记载。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所以欧阳修把它写入文中,为了慎重起见,在前面又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事情的传说性质。这个事情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作两层来记述。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功告成后,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