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开展 摘要: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进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老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与家长原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但长期以来,受狭隘教育观的影响,老师往往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形不成教育孩子上的双向互动,也不可能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家园双方才能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育局面——这是实现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其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加,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纲要》的论述无疑成为我们开展家长工作的指导思想。幼儿园家长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家园共育,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深化学习领悟《纲要》精神,既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又要在实践中加强讨论与探究的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那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作用下获得更为理想的进展,我园对此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本人就谈谈有关家长工作中“家园共育”开展的感受和体会。 一、家园有效沟通,达成教育观念上的统一 (一)提供平等对话、沟通的平台,促进家园有效沟通。 为了促进家园的沟通更加有效,首先就是要为家长们提供平等对话、沟通的平台。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的形式,原来的家长会多半是一言堂的模式,现在我们改用了家长座谈会、茶话会、家长沙龙、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其目的就是想拉近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召开学期家长会之前,老师提前向家长们做一份问卷调查表,搜集到家长们最关怀的问题点,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则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抛出问题,集体讨论后想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分享自己好的教育经验及方法。这样的参加式讨论让每位家长都能积极参加,有机会发表见解,融洽地对话与沟通,更能有效地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又如:在小班新生家长会中,老师针对小班新生交往能力缺乏导致幼儿争抢或抓伤的现象与家长一起展开讨论,有部分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抓伤了很心疼,那肯定想要孩子“打”回去!觉得老师对幼儿管理不到位!而有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