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 14 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讨论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胸有成竹:比方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浮光掠影:比方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给予:意指给予,交给,寄予(重大任务、使命等)。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方从早到晚,天天如此。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化;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日,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根据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4.“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作者以齐白石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