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两种文明走向西方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线索(一):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1)建立:工业革命前,英、美分别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两种基本形式,成为以后世界各国民主化建设的蓝本,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2)扩展:工业革命后,民主政治进一步扩展。法国历经艰难曲折的历程,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德国在187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线索(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实践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进行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结果失败;一战后期,苏俄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新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历程(1)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前提: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b.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c.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制内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君主统而不治。②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宪会议于1787年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①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下院,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②1860年后,美国形成了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④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中的三个转移、四大特点(1)三个转移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权利法案》颁布)。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责任制内阁形成)。③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并下移到全体公民。(2)四大特点延续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早期内阁的形成到责任制内阁的完善渐进性1689年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制内阁;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以后选举权逐步扩大到普选创新性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两党制都具有开创性法制化英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与法制化进程密切相关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四大特点(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3)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下院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并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4)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3.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与妥协艺术(1)原则:联邦制、权力制衡、人民民主(主权在民)。(2)妥协艺术①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在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上:参议员每州两名,满足小州的利益要求;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了大州的利益。③在南北方关系上: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白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协调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4.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的长期性、曲折性及原因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但这一过程却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1)长期性、曲折性①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②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2)原因①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张君主专制的传统势力强大。②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相对发达,这成为君主制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③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④外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