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 1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正统地位遭到挑战,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经济的发展促使科学文化的进步,引起了儒者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3.宋朝重文轻武,实行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跃。4.儒学复兴运动(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二、程朱理学1.奠基人——程颢、程颐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伦理道德是天生,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的要求2.集大成者——朱熹世界观理一气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方法论“格物致知”的“物”应指世间万物。“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道德观理之源在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当人欲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 , 灭人欲 ”社会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1.人物(1)心学的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