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5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 唐朝诗人 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 暮:晚上 投:投宿 吏:差役 逾:越过 一何:多么 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请:请让我 应:应征 犹得:还能够 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生气,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辞了。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分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同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实行“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