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竹节人【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竹节人具有广泛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和传承竹节人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语言运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通过策略引领对文章的理解。在研读课文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仔细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童真童趣。思维能力:迁移写法,联系生活,选择一个入迷的情境进行小练笔。审美创造: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课前解析】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竹节人》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关注词语运用:作者精心布局了搏斗竹节人的几个有趣情景的顺序,用“有趣”的语言使语言的形式与情感表达高度统一。关注阅读策略: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教学目标】1.会写“凛、疙、瘩”等 14 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 17 个词语。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凛、疙、瘩”等 14 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 17 个词语。2.厘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任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 3)出示竹节人的照片,观察一下,这是一个什么玩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竹节人》这篇文章。(板书:竹节人)(设计意图:以有趣的竹节人照片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竹节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明确主要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 4)2.学习字词。(1)出示词语:风靡 豁开 叉腿 卡住 疙瘩 疲倦 冰棍 跺脚 橡皮 沮丧 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