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诗词的魅力,激发传承中华文化的理想信念。语言运用:三首古诗词主题明确,能借此欣赏古人是如何通过精炼的诗歌语言表达观点、营造情境的。思维能力:学习诗人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法,赏析诗歌淡而有味、耐人咀嚼的意境。审美创造:三首古诗词都触景生情,托景抒情,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课前解析】关注内容:《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中一个小洲时的愁苦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下雨前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关注作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正确朗读古诗。2.了解诗人孟浩然、苏轼。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2)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3)(1)强调“渚”的读音。 (2)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3)指导诗题中“德”字的写法。(出示课件 4)2.解诗题,明诗意。(1)解诗题:诗题中“宿”的意思是留宿;根据注释①明确“建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诗题的意思是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出示课件 5)(2)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出示课件 6)根据注释②明确“渚”的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前两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