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执笔人李支音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网络工程,德育工作应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进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要传递和沟通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一个人来讲,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生一世的事,修生养性,永无尽时;完善自我,没有终点。在这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进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归生活”,目的就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讨论社会,促进学生在欢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中进展,在进展中生活。同时品德与生活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社会性 ,提倡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进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本人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认识简单谈一谈 ,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进展性的综合课程。教材从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进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教育。前面提到社会是万花筒、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是受家庭、学校 、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学生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既“真实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呢?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育过程。简单说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