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设计要给同学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空 学习是一个不断摸索、讨论、推敲的过程,〔老师〕作为这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合和引导者,更应为同学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同学可以充分地观察、推测、实验、模拟、推断和验证。 关于乘法分配率,我们更应该合计同学是如何理解这个数学运算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制定了这样的片段:(1)先由故事情境引出三个等式:15x4+3x4=(15+3) x4. (55-45) x5= 55x5+45x5,50x8 十 125 x 8=(50 -} 125) x 8. (2)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往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讨论沟通)(3)同桌合作照样子再写一些算式来验证规律的合理性。(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同学用自己习惯擅长的思维方式去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同学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促进了同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改善了同学独立学习的能力。 要对难点逐步分解,慢慢深化 课堂教学是老师对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培育的方式,是老师向同学们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孩子们开发智慧、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学目的关键环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众多,具体还应该依据教学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而定。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应该遵循按部就班的原则,将难点逐步地分解,教学难度应该要有梯度,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同学按部就班地学习思索,逐步地引导同学们对难点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们的潜能,提升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一年级的连续加减法教学时,关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尤其是乡村孩子,这无疑是一个难点。因此,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我们可以将连续加减法分解开来进行讲解。比如: "5 + 8 + 7 = 20',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5 +8 =13'与"13 +7 =20',如此一来,孩子们便很容易就能接受理解。再比如,在三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将平行四边形分解为一个长方形与两个三角形,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累加便可。逐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从而让同学们充分地理解。 2 数学课的教学方法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老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唤起同学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