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7月29日—7月30日家长签字: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双峰林场景观图.“窗户纸糊在外”是该地“十大怪”之一.据此回答1~3题.1.图示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A.草原B.荒漠C.针阔混交林D.常绿阔叶林2.该地房屋具有屋顶斜、墙厚、北面窗小的特征,其分别是为了适应当地的()A.光照、气温、风B.风、气温、降水C.降水、光照、气温D.降水、气温、风3.早年间,该地把厚实的“麻纸”糊在北侧窗棂外的主要目的是()A.挡风御寒B.增强太阳辐射C.减轻房子重量D.增加降水量区位指数是综合了解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4~6题.4.图中区位指数在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A.陕西、山西B.甘肃、内蒙古C.山西、河南D.广西、贵州5.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中关于其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交通便利②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D.丙地的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下图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关于t2时刻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1处于快速发展阶段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C.区域3处于起步阶段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8.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D.我国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应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读图,回答9~10题.9.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A.炎热干燥B.干旱少雨C.严寒干燥D.温和多雨10.中亚天然气输往江浙,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①缓解能源紧张②促进常规能源开发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济平干渠是南水北调胶东输水干线的首段工程,自东平湖出湖闸至济南西部的小清河泺头瞳里庄闸,全长90千米,如下面右图所示.据此回答11~12题.11.济平干渠在沿线地区实施防渗衬砌措施,首次实现了大块塑薄混凝土板在渠道衬砌中的应用,渠道衬砌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B.防止渗漏损失,提高水渠利用效率和输水效率C.防止沿途某些地区的水土流失D.使水位平稳,改善航运条件12.济平干渠的建成,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是()A.向东营市区及沿途县区补充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B.减少沿线地区的水污染C.从根本上解决济南市的供水危机,改善生态环境D.利于东平湖雨季泄洪读“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完成13~14题.13.关于我国能源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有()A.我国能源生产基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B.我国的能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C.潜在进口通道主要是指从中东等地进口油气资源D.东部沿海核电开发带布局的主要原因是便于原料进口14.图中能源基地的优势能源及开发中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新疆基地:石油、水能,土地荒漠化、盐碱化B.山西基地:煤炭、沼气,酸雨、水土流失C.西南基地:水能、煤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D.蒙东基地:水能、风能,土地荒漠化、沙尘暴下图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15.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①为资金②为技术③为劳动力④为原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6.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④发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