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公共课,必修课学 时:64 学时(其中讲课 32 学时,上机实践 32 学时)学 分:4 学分适用专业:电子与信息专业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院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影响力大、受益面广,也是我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功能在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化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如下:序号后期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1使用计算机的各门课程计算机的初步知识,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Windows 2000 的基本操作方法 office2025 的几个基本工具的应用,计算机病毒相关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网络安全。(二)课程设计思路由于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育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所以我们在制订的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 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向学生提供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布置有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通过网络猎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为增加学生得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七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1.实践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培育学生掌握网络猎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的训练。通过自主学习,培育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加深对计算机概念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2.实验内容安排具有连贯性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连贯性,改变以往实验内容彼此独立的弊端,在windowXP 操作、网络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档的实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