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3.2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体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 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区别。4.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用图像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教材分析1. 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教材首先指出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然后以学生熟悉的冰可以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蒸气等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进而给出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熔化、凝固定义。教学中,对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的认识,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再结合生活中冰的熔化过程,通过“冰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将会如何变化?”的问题,进入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环节。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材将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进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降低引入晶体和非晶体概念的难度。这一探究活动体现了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在“分析与论证”中增加了图象的绘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地观察到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在“评估”和“交流与合作”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错误?”“你们的探究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等,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积极地深入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海波熔化实验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对其应特别重视。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熔化和凝固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却不清楚。而这些内容是以后分析内能、热量的基础,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建立这些概念,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而这两个探究实验恰恰是很多线老师最头疼的实验,主要原因有:一是实验时间长。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探究要 20 分钟左右才能完成。二是实验装置的安装复杂,要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较多。三是在实验中海波和蜡很难受热均匀。所以,建议该实验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问】工业生产中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