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中探讨四季养生1 春季 《素问四气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春季为发陈之季,即万物生发之季,推陈出新。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若逆之则伤肝,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应对肝进行很好的调护,若肝伤则春无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变,而奉夏长者少。是知调春之生,乃为夏长之基。并且肝气喜疏泄调达,勿抑压其疏达。 春天应特别注重情志之变,生发之际,思欲无穷。春之际,各种精神疾病进展迅速,与肝气的条达息息相关,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人体精神出现逆乱,故春季切勿喜怒无常,应平和舒缓,以奉夏长。 2 夏季 中医学认为,夏季为万物生长繁盛之际,天气地气相互交集。白天更长,夜晚更短,人们应当睡得更迟,起得更早,与天气相应。不要讨厌日光,应适当使阳气升发,故人体应当出汗,使人体阳气与天气相通,并适当注重自然避暑方法。而现在人们多喜久呆空调房等人工冷环境,使机体的阳气被郁遏,汗无从以出,阴寒之气压制人体阳气,并侵犯人体,易产生暑湿。故夏天应适当运动,无厌于日,以厉其心[2]。 夏天应当注重对心的调护,切勿大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易阻滞气机,使气血郁结于上,夏属火,心属火,心主血脉,血郁则心气受损,使得秋收之基欠固,故秋天容易得疟疾。夏热秋凉,失其调节,故寒热往来。再者,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大喜易使心火过于亢奋,火无以制,易对血脉造成损伤,使得心脏疾病的产生。 3 秋季 秋季万物平和,不再生长,天气开始转冷肃杀,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为了让肺志安宁,缓解秋天的刑杀,要收敛在外的神气,使人言行更加安定,以此来使神志安宁。使肺气得到肃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藏荣润,五脏之神安宁,为冬藏提供更好的基础。秋天应当学会收敛自己的神情和行动,在秋天自然界阳气开始逐渐减弱,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3]。秋天养收是为了与自然界阳气同步,天人合一,进一步说明为冬天保存阳气的重要性。秋时白天依旧阳光高亢而夜间则肃冷,此开阖之变,最易伤及人体的正气,耗伤人体之真阳,故秋季养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秋天的多变。 秋天人们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神情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