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上的一般规律一、中国古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般政策 1、战争 2、和亲 3、册封 4、管辖 5、会盟(和约)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式。 1、战争形态:(1)民族掠夺战争; (2)民族征服战争;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4)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2、和平形态:(1)和亲 (2)边境贸易 (3)会盟三、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 1、民族融合的一般含义:(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是游牧向农耕文明的转化。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途径 (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 (2)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 (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 (4)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 (5)长期的物质、文化交流 (6)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 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特点 (1)团结友好是主流 (2)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 (3)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意义 (1)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2)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3)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对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一般认识。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 (2)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3)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首先自身封建化是前提条件。 (4)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的客观作用是加快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认识 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3、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了我国民族史上的主要内容。 4、少数民族对边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