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建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从 1995 年开始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不再设专门小题,而是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材料都来自课外。1995 年至 2003 年高考所考实词共 54 个,其中在课文中出现过的仅有 46 个,占 86%。考查侧重于实词意义的理解,而且偏重于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对其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一般不涉及。这样的考查充分体现了“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思想,这种趋向估计会长期保持。本专题复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确文中哪些是常见实词,促使学生平时加强积累,形成实词知识系列以备用;二是使学生明确在高考考查中经常涉及到的是哪些类型的实词,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答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能力。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活用词。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所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考点涉及的知识设题,意在让学生经过思考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同时能在思考中引出问题,为后面的探究作铺垫。使用时要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并思考,暴露出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再补充几个思考题加以拓展,教师在点拨中可初步引出相关的知识和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孔子对晏子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点拨】此题看起来是考查人物的态度,实际上是考查古今异义,即考查“信”和“进”这两个实词,这两个实词在中学教材中已涉及到,可以先通过回忆课文中的用法,再结合语境明确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信”在文中应解释为“确实、实在”,这说明孔子是赞同晏子的观点的,认为他说的符合事实。“进”在此处应解释为“进用、采纳”。孔子也认为善言被采纳,那么谗言就无从谈起,一旦谗言被采纳,那么善言就无从谈起,所以分清善恶是为政的关键。2、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是不是儿子做了坏事。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