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能交通通信网络名 目第一章智能交通进展滞缓的根源3第一节 智能交通技术障碍3第二节 职能部门治理障碍4第二章全智能交通通信网络的技术设计思路5第三章无线通信鉴相测距技术 6第一节 无线通信鉴相测距技术简述6第二节 无线电通信鉴相测距技术的优点7第四章全智能交通通信网络的可实现功能 8第一节 全智能交通通信网络框架及网元功能 8第二节 各功能实现典型描述9第五章全智能交通通信网络的可行性14第一节 商业模式可行性14第二节 职能部门治理咨询题的化解20第六章全智能交通通信网络的社会意义23第七章总结 24关键字:全智能交通通信网络;无线电通信鉴相测距;职能部门治理;商业模式智能交通进展滞缓的根源第一节 智能交通技术障碍国外这些智能交通系统甚至进展战略,是建立在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远远落后于今日的上世纪末,固有的设计理念,关于今日和以后的智能交通建设,是否存在局限性?关于第一个咨询题,答案是确信的。以我们孰知的日本 VICS 系统、ETC 系统为例,它所提出的导航、安全、收费、治理、支援等,在技术层面无非是利用地埋线圈、超声波检测、红外线检测、道路磁诱导、路侧射频通信、调频电台广播外加 GPS 定位等技术,组成了多个不同方面的应用系统,而这些系统面临着复杂的整合难题,从而难以形成一个全智能的交通通信网络。而固化的思维,从当前流行的专用短程通信(DSRC)以及射频身份识不(RFID)技术的进展上也可反映出来,这些技术只能用于车辆在一个局部区域进行通信,完成支付、识不、部分安全等功能。它仍旧不能完成精准导航、通信、安全、支付、治理、支援等服务的集成;它仅适用于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除非每辆汽车都安装,否则它无法替代地埋线圈完成对流量的检测、无法替代超声波或红外线对车辆速度的检测、更无法替代道路磁钉对车辆引导的功能。也确实是讲,它只是一个更先进的收费系统,即便组建一个庞大的短程通信网络,(且不讲射频辐射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也只能是以高昂的代价替代了调频交通广播(数据)电台。关于第二个咨询题,答案是否定的。GPS 约 15 米的定位精度,使得高架道路上的车辆无法准确定位于高架干道、高架辅道、地面道路,这些地点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确认;GPS 定位同样使车辆在隧道、地下停车场、甚至高楼林立的城区难以准确而及时定位;无法实现以后面对个人便携卡定位服务(不可能要求儿童、老人携带外置 GPS 接收设备),即便升级到第四代,定位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