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加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加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此,适应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德育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回归生活 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自己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使得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再现生活。故而在教学《我懂事了》时,我设计了“小记者采访”的游戏,调查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里做过的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让一名学生当记者,对班里的部分学生进行采访。在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说道:请问这位同学,你在家里做过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在学校里做过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这样一来,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积极性大增,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宽松而活跃。老师引导提升,通过采访我知道了你们正在长大,越来越懂事了,比如学会照顾自己、学会关怀别人、变得勇敢等等。这些事例都是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欢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理解懂事的含义,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活动体验 感悟生活教育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进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主体参加性的活动。学习主体是学生,主体必须参加,假如主体不参加,永远学不会。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主体参加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