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由“学生配合不配合”说开去》 学校进行听课活动,常要有评课性质的研讨活动,曾听到不少这样的评价:“这堂课教学设计新颖,课件制作的也很美丽,可学生就是不配合,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这个老师素养挺好的,可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太少,配合不好” ……甚至讲课者在说课时也埋怨学生在关键时候不争气,没和老师“配合”好。相反,假如课堂比较喧闹,就又把成功的原因归结到学生的“配合”上。讲课者、评课者把课堂气氛沉闷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归结到学生的“不配合”上,这实际反映了传统教学观念在一些老师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他们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多少也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到课堂教学评价在向“师生互动”“以学论教”转变,所以他们重视学生发言的美丽,课堂的喧闹,以为这样课堂就成功了。摒弃老师光讲学生光听的“灌鸭式教学”是个进步,可这课堂上事先预设好问题和“标准”答案的“满堂问”何尝不是“灌鸭式提问”?难怪学生应答不及时或与“标准”答案相差远时成了“不配合”。下面笔者就学生要“配合”老师的论调和如何激活课堂教学气氛谈一谈。学生要“配合”老师的论调本质上还是“师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一、学生要“配合”老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老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进展变化的规律。二、学生要“配合”老师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行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老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