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何以称百里小桥何以称百里 广东普宁故城洪阳镇西北有座桥,名唤百里桥,乍一听这名字,肯定会以为这座桥有百里那么长。可若亲眼见到这座桥,定会失望,因为这桥并不长,那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清代普宁知县安定枚。 安定枚,镶红旗人,康熙四十年,由史监出任普宁县知县。他听说普宁县地有“三山五屿满盘珠”的雅号,因而自领来普宁任知县,到任后,虽不同想象中一样,但见县城在万山环抱之中,四围峰峦叠嶂,奇丽无比,也就安然就任了。 1701 年,即康熙四十年,安定枚任普宁县知县,在任期间,关怀百姓,体恤民情,弘扬公德,广施德政。安知县上任到普宁,经过“调研”发现,城内有座昆头山,城外东面有座马头山,西面有座赤岗山,城内有青屿,冬瓜屿、苦竹屿这些村落,就写了一个奏本,报说普宁城有三山五屿,一条大河横在东面,百姓商户出入,真是艰难困苦。欲建石桥,需一万两银,普宁县小缺钱,请朝廷拨钱。后来,朝廷拨了一万两银子给普宁县建桥。 安知县接到钱后,即叫石匠动工建造,在东门外小沙溪架起一座石桥,并在石板上刻了一百道坎,还刻上了“百里桥”三个大字,过往行人,行到这条小桥,这样短却起了这么豪迈的名字,感到有趣,一过桥,就念“百里桥”“百里桥”。这样一来,桥名传遍四乡六里,“百里桥”就成为普宁县临近著名的桥。 安定枚任普宁知县,政治清明,功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感其恩,焚香跪拜于道旁,百里相送,依依惜别。安定枚为不让百姓受远送之苦,出城之沿东过新安水门,到溪边桥头,与百姓惜别,称“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以桥为界,此桥百里也”,百里相送,遂有“百里桥”的由来,非桥长百里也。 “百里桥”体现了百姓对好官、清官的仰慕、爱戴和政治清明的希冀!后来,人们把该溪流亦称为“百里溪流”。安知县离任后,百姓念其功德,在其衙前功尽弃街东侧建一生祠,命名为“安公祠”,并立石像,以作纪念。 后来,“百里桥”于民国二十三年改为水泥钢筋结构,近年来又加宽增固,设护栏、疏通溪流,两岸植树绿化,同“崇文书院”、“松龄桥”互为呼应,成为洪阳胜地。 编辑点评 一座小小的石桥,风雨百年,依旧方便着桥上行走的人们。这足以证明它的价值和修桥者的贡献。所以,当地人视桥为珍宝,加以修缮维护。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百姓对于造桥父母官的怀念和爱戴,百姓对好官、清官的仰慕和政治清明的希冀。县市级官员为政要着眼造福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