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诺贝尔胡 波(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系 ) 张映辉(华东师范大学 生物系 )诺贝尔简介化学家诺贝尔(Nobel,A,1833-1896),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父亲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机械师、发明家。在诺贝尔出生的前一年,他家遭火灾,烧毁了全家家产,生活陷入困境。由于他父亲的一些发明受到俄国的欢迎,在 1843 年,诺贝尔全家迁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他和两个哥哥都没有进学校,请教师到家里教俄、英、德、法等语言,然后才跟着俄国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虽然诺贝尔身体很弱,由于他能发愤学习,不仅得到老师的赞扬,也受到父兄的喜爱。1848 年回到瑞典,诺贝尔在父亲办的工厂里当助手。为了进一步扩展眼界,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 年诺贝尔出国旅游学习,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凡是耳闻、目睹的物质现象、变化规律、前人的创造发明,都成为他学习研究的对象,因而知识益丰,能力益强。当他两年后回到俄国时,已经成为精通几国语言的化学家了。诺贝尔回家后立即投入他父亲办的“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工厂”工作。他在生产开口的实践过程中研究了地雷、水雷、炸药的生产流程,以及大炮和蒸气机的设计。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适用的工艺技术,还学到了怎样生产和管理工厂。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军火工厂开始倒闭,1859 年诺贝尔全家迁回了瑞典。此后,诺贝尔专稿创造发明,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中共获得专利达355 项,其中有关炸药的约 127 项。在炸药中有几项特别有意义,也是十分艰险的。硝化甘油对震动十分敏感,容易爆炸,储存、运输都很困难。诺贝尔的父亲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未解决问题。他经过 50 多次的实验,到 1862 年,才有较大的进展。他先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然后装上导火线。装好后,将导火线点燃,抛入水中,轰的一声火花四溅,爆炸力比黑火药大得多。这就是诺贝尔专利的雷管。初步的成功表明他弄清楚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但这次爆炸的主体仍然是黑火药,对硝化甘油的敏感性滑改变,储存和运输的困难问题还是没有解决。1864 年 9 月 3 日,是诺贝尔研究炸药极不幸的一天。在试验中发生了硝化甘油的爆炸,他们的实验室被炸成一片废墟,诺贝尔的五位助手,包括他的弟弟埃米尔都当场被炸死。诺贝尔因当时不在实验室而幸免于难。他的父亲也因这一沉痛打击,悲伤过度,得中风病而半身不遂。这次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