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最初的梦想世界回到最初的梦想世界 从浙江幼儿师范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张昭济又重新拿起了他的画笔。每天清晨,从家步行 20 分钟,到他数十平米的工作室,没有双休日,没有白天晚上,尽管总有许多杂事的“烦扰”,但“国画”已经成为他现在主要的生活内容。 在四处铺满画纸和人物画作品的画室,在热情地倒茶招呼过后,张昭济开始为我们谈起他这些年来人物画作品的创作动机,对绘画语言的追求与思考,谈及他的书法、篆刻、插、纸雕塑,还有他的人生经历...... 采访当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仔细对待每件所做的事,追求尽善尽美,不管是当老师,当管理者,还是画一张画。直到日落黄昏,回到杂志社整理起数小时的采访录音时,我们才发现,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贯穿在他所有的工作和事业中。 “梦萦三坊七巷”、“曾饮乌苏里江水”、“家在西湖,常怀南北情”、“拙者默”、“美意延年”、“绘事后素”、“琴樽长若斯”、“恨不十年读书”、“行百里者半九十”、“素位而行” …… 这些常常出现在张昭济国画创作中的篆刻作品,不但能串起他整个的人生经历,他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他用艺术铺就的梦想世界。用张昭济的话来说,今日重新拿起画笔,除了修身养性,这也是一个曾经的“中途失落”,但现在又被寻找回来的梦想世界。 ○ 一盒蜡笔撬起的绘画梦 这个梦想的起点,是从一盒蜡笔开始的。 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抗美援朝正如火如荼的时候,地点则在张昭济一直魂牵梦萦的老家——福州的“三坊七巷”之中。 “那个时候虽然战争,但我们还是向往和平。‘王大妈要和平,要呀么要和平……’”张昭济不经意地哼起了当年的反战歌曲。当年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宣传和平,反对战争的宣传画。在国庆节时,用松针搭起的彩牌楼上,用棉花做的和平鸽...... 正是在这种朴素却激昂的生活中,张昭济得到了一大盒令小伙伴们艳羡的蜡笔。“我在家里排行老六,大姐为我买了一盒大盒的蜡笔,当时同学都没有,要有也只有火柴盒那么大,感到特自豪。特喜爱画画的我,那时最会画的是和平鸽,两只翅膀有的是高高翘起,有的是往下扇动着,各种姿势都会画。在学校里出黑板报和出国庆专刊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我就对绘画更感兴趣了。” 而作为福州代名词的“三坊七巷”一直是块名人辈出的福地。林徽因、吴清源等诸多近代各领域的才子巨匠都从这里走出来。张昭济在这块人文丰厚的水土中成长,他曾读过两年私塾和一年幼儿园,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