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餐菜名的翻译浅析中餐菜名的翻译 【摘要】本文首先浅析了中、西餐菜品命名差异,再根据中餐菜名的翻译目的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中餐菜名,西餐菜名,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物产,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其中饮食颇具代表性。二者在原料种类、烹饪方法、进餐方式、菜式命名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必须得到保证。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对美味的追求也几乎达到极致。 1.中西餐菜品命名差异 1.1 中餐菜品命名的特点 1.1.1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也是传统菜肴常用的命名方法,表现出谐谑之雅。麻婆豆腐、东坡肉等,就是以人名菜的例子。以典取名的例子也有不少,唐高僧慧寂为道士诵经行道时用果脯、面粉、蔬菜、竹笋制的羹汤,称为“道场羹”。 1.1.2 多采纳写实的质朴方法给菜命名。 先秦时代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类,以原料和烹法结合命名的较多。到了汉代,菜肴的命名大体承袭了先秦时代的格式,名称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么菜肴。如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炙鸡、鱼脍、腊兔等。到隋唐时代,菜肴命名方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名入菜名的现象已很普遍,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也开始用于菜名,这与文人们关注饮食的风气以及文学进展的程度有关。如光明虾炙、贵妃红、七返膏、金铃炙、见风消、玉露团、长生粥、过门香等。宋代开始,菜肴的命名趋向质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1.2 西餐菜品命名的特点 西餐菜品例如:副菜 、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 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熟食的蔬菜通常是与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之为配菜。这些西餐菜品命名则相对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少了艺术性,但更多了有用性。 2.中餐菜名翻译原则 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英美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2.1 避开文化冲突原则。中餐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假如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奇蔬菜而已。假如将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