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经典高考题)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看出,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上,再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第2题,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答案1、B2、D(2019·安徽淮南二模)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5题。3、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A、①B、②C、③D、④4、该国最可能是()A、美国B、中国C、巴西D、日本5、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A、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动力导向型工业解析第3题,1960~197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减少的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业也增长,排除B、C;1980~199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就业人口增长快。故选D。第4题,根据2010年总就业人口接近8亿,可以推知为中国,故选B。第5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大量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集聚。故选C。答案3、D4、B5、C(经典高考题)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读图完成6~7题。6、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7、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解析第6题,从Ⅲ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Ⅰ、Ⅱ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故水运便利。第7题,功能相同的城市群,不能有效地合作互补易发生不良竞争,单一的重化工业,耗能多,污染严重,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可排除A、B。苏州当地缺乏矿产资源,不适合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加强原有重化工业和港口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则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答案6、B7、C(2019·洛阳模拟)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8~9题。8、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A、能源和矿产B、市场和腹地C、人口和技术D、城市和交通9、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解析第8题,甲省为我国辽宁省,该省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9题,对于该省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答案8、A9、D(2019·西安模拟)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10~11题。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辽宁省34、1%50...